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助力文明交流互鉴——文物保护利用之路越走越宽

2021.02.01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
       “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文物工作引航指路。“十三五”期间,各地各有关部门守正创新、开拓进取,探索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文物事业全面发展,逐渐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格局,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赋彩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文明交流互鉴作出积极贡献。
       文物保护切实改善,文物“活”起来成效显著
       “永不落幕的系统工程”,有人这样形容可移动文物普查。尽管我国已经完成了3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但开展可移动文物普查尚属首次。面对行业外覆盖面广,行业内数量大、基础弱等情况,可移动文物普查的任务更为艰巨。普查期间,全国投入10.7万名普查人员、12.45亿元经费,调查了102万家国有单位,普查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万件(套)。“这次普查基本摸清了我国国有可移动文物的‘家底’。”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说。
       “十三五”期间,文物资源家底不断充实。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顺利完成,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公布。目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505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万余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万余处。与此同时,文物保护状况得到切实改善,文物保护利用区域联动不断加强,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和黄河文化遗产廊道建设扎实推进。
       保障文物安全,是保护文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十三五”期间,中央和省级财政年均投入超过10亿元用于文物平安工程。全国文物安全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增加到17个,文物安全纳入国务院安委会安全生产考核巡查范围、文明城市年度测评指标体系。已有23个省份将文物安全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国家文物局与公安部持续联合部署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发布5批A级通缉令,打掉700余个文物犯罪团伙,抓获6000余名文物犯罪嫌疑人,缴获涉案文物6万余件,形成有力震慑。
       紫禁城、苏州古典园林、布达拉宫、莫高窟、秦始皇陵……新一季的文化节目《国家宝藏》,拉开了一幅泱泱中华的壮阔画卷,展现中华文明无穷魅力。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说,我们要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播方式。“十三五”期间,文物资源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被不断激活,文物“活”起来成效显著。《文物建筑开放导则》《大遗址利用导则(试行)》等相继印发,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项目、乡村遗产酒店示范项目和拯救老屋行动等不断助力乡村振兴。《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物传播精品创新出彩。文化文物单位文创工作试点成效显著,“文创热”成为新消费重要组成部分。五部门联合开展“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孵化“文物+旅游”“文物+教育”“文物+传媒”“文物+智造”等跨界融合发展新业态。
与此同时,社会文物管理创新不断拓展,文物流通领域登记交易试点成效渐显,社会文物管理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启动,文物市场活跃有序发展路径得到探索,文物鉴定服务多元供给体系初步形成。
       文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近年来,随着延安革命旧址群保护提升工程的开展,革命旧址展现新貌。据介绍,延安对每一处革命旧址所承载的历史故事进行深入挖掘整理,通过场景还原、半景画、雕塑小品等多种方式,使展示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吸引力、感染力更强。
       “十三五”期间,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成效显著,革命文物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热情的独特价值持续彰显。目前,全国登记革命旧址、遗址33315处,两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覆盖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1433个县。依托革命文物场所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呈现大众化、常态化趋势。
此外,文物考古研究不断加深人们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十三五”期间,4260项考古发掘项目有序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研究项目成果丰硕,重要考古发现不断涌现。浙江良渚、陕西石峁等一批重要遗址实证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海昏侯墓等发掘保护备受关注。
       如今,博物馆成为人们了解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场所。“逛博物馆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北京八中语文教师南洋说,他不仅自己爱逛博物馆,还带学生们参观学习。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达5535家,相当于每25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2019年博物馆接待观众达12.27亿人次。不仅博物馆吸引着观众,“十三五”期间,36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年接待游客3460万人次,各世界文化遗产地年接待游客超3亿人次。文物事业的发展,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深厚滋养。
       文物助力民心相通,增进文明交流互鉴
       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州希瓦古城是古丝绸之路重镇,见证了东西方交往交流的盛景。作为中国在中亚地区开展的首个文化遗产保护合作项目,中国援助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州历史文化遗迹修复项目已通过内部竣工验收。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柴晓明说,文物援外工程的展开,体现了中国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实力和担当,提升了中国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影响力。
       “十三五”期间,文物国际合作顺利开展,文物成为中外人文交流“金名片”,文物资源展示大国气象、助力民心相通的优势作用日益凸显。其中,中外合作考古渐成规模,援外文物保护工程在周边国家形成网链。目前,我国已在海外开展11个援外文物保护工程和40余个中外合作考古项目,涉及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的24个国家。“文物带你看中国”数字展示系统实现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全覆盖。
       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圆明园流失文物马首铜像回归……几乎每一次流失文物的回归,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近年来,我国主动有序推进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为建立更加公平正义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国际规则贡献中国实践、中国力量。据统计,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已向我国返还超过1000余件(套)中国流失文物,与我国签署关于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化财产政府间双边协议的国家达到23个。

       “做好新时代文物工作,必须秉持开放的全球视野,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和定力,坚持和而不同、兼收并蓄开展交流合作,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历史故事、阐发中华民族精神、构建文明大国形象。”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说。“十三五”期间,左江花山岩画、“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5项,与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保护管理展示水平不断提升,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文明古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国。

(来源:《 人民日报 》2021年01月31日   第 01 版  记者:王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