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物博物学术研究资讯:2022年学术期刊论文目录辑要(上)[2023年第1期(总第2期)]

2023.04.23
编者按:本期学术资讯所收录的论文辑录自2022年度《文物》《考古学报》《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思想战线》《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等20多种学术期刊,涉及考古、民族、历史等学科方面的研究成果。所收录的论文重点反映云南及其周边地区的川、藏、黔、桂等西部地区,以及南亚东南亚等地区相关文物考古博物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从中可以了解相关学科在学术期刊上所反映的部分研究成果,还可以借鉴不同的新研究视角及研究方法。

一、民族研究
1.综述
王延中、宁亚芳:《第三次民族大调查的回顾与展望》,《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2.族群体质
于会新,等:《中国少数民族体成分的变化》,《人类学学报》2022年第1期
李咏兰、郑连斌:《中国人群的体部指数》,《人类学学报》2022年第5期
李咏兰,等:《中国人的头面部形态特征》,《人类学学报》2022年第3期
李咏兰,等:《藏族的体质类型和人种学特征》,《人类学学报》2022年第4期
乌云达来,等:《中国蒙古族的身高特征》,《人类学学报》2022年第2期
3.民族共同体意识
林超民:《笔谈二:<中国历史整体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刘正寅:《笔谈四:<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思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谢作渺、冯梦杰,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文化多样性研究》,《民族研究》2022年第2期
杨福泉、杨琼珍:《跨族际艺术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关系——以纳西族为例》,《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邢莉:《中华文化共同体建构视域下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
龙寸英、李德宽:《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研究--以黔东南服饰文化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22年第5期
邱开玉:《神话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以盘瓠神话的畲族叙述为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陈立鹏、闫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地方实践——以广西为例》,《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
孙海芳:《被面与哈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帛礼”认同与民俗实践》,《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郭台辉:《“多元一体”与“一体多元”——中华民族研究的两个命题》,《思想战线》2022年第3期
王文光、胡明:《隋唐时期民族共同体思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思想战线》2022年第3期
李国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思想战线》2022年第5期
周建新:《从多民族同源神话叙事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生成脉络》,《广西民族研究》2022年第4期
覃健、徐薇婷:《“邕”水叙事与家园遗产——多元一体格局视域下南宁博物馆器物叙事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22年第4期
4.种族与民族
石硕:《一百年前梁启超关于“中华民族”的三个论断》,《思想战线》2022年第2期
何明、王仲黎:《中文语境中“民族”概念的形成与演化》,《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
字振华、李泉:《中国当前的民族问题与发展趋势》,《云南社会科学》2022年第3期
龙潇:《“华夷之辨”的理论价值与实践逻辑——基于中国古代文化安全思想的研究》,《思想战线》2022年第6期
孙一笑:《“前亚当论”视域下近代早期欧洲种族主义理论流变》,《历史研究》2022年第5期
何德章:《汉族族称的出现与定型》,《历史研究》2022年第5期
孙保全:《国家发展中“边民”概念的形成与演变》,《广西民族研究》2022年第1期
朱凌飞、陈滢至:《边界地方感与边民身份建构:以中缅边境猴桥口岸黑泥塘村为例》,《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5.技艺
张池:《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技艺文化基因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
赵蕾:《基于活态传承模式的苗族非遗手工艺产品的“再设计”探讨》,《贵州民族研究》2022年第5期
柏贵喜、李庆福:《民族传统手工艺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当下困局及解困破局之策——基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四省(区)的调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南方少数民族手工艺资源体系与基因要素图谱研究”(17ZDA166)],《广西民族研究》2022年第3期
邓启耀:《民族艺术如何反思“传统”和审视“本土”》,《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
李世武:《论活态史诗传承人的多重社会职能——以彝族支系罗罗颇呗玛为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
6.宗教信仰
张志刚:《“道教走出去”与世界宗教史规律》,《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
拉先加:《从多向度探析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
游斌:《试论基督教中国化的三个方法论取向》,《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
董继梅:《乡村社会转型中仪式的展演与社会记忆的建构——基于对大理萂村“接天子”仪式的调查》,《贵州民族研究》2022年第1期
陆刚:《贵州彝族宇宙观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22年第1期
赵宇翔、张荣军:《西南少数民族节庆仪式中的血祭及其人类学解读》,《贵州民族研究》2022年第6期
和少英、魏茜:《傣卯人功德观探析》,《民族研究》2022年第1期
7.村落与建筑
徐新建:《人类学的多田野:从传统村落到虚拟世界(上)》,《思想战线》2022年第2期
徐新建:《人类学的多田野:从传统村落到虚拟世界(下)》,《思想战线》2022年第3期
龙玉杰、覃信飞、吴晓敏:《黔东南苗族传统民居住屋文化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22年第2期
王红、张浩、王俊韶:《黔东南传统民居吊脚楼居住适宜性评价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22年第4期
刘梦颖:《从掌墨师群体看侗族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特性》,《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侗族掌墨师群体的现代转型与技艺传承研究”(20CMZ017)阶段性成果]
王俊:《论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可持续发展》,《贵州民族研究》2022年第5期
赵玉奇、余压芳:《西南民族村寨文化空间识别技术体系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22年第5期
蒋述卓、郑寿斌:《生态系统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村落开发与保护——以贵州屯堡为例》,《广西民族研究》2022年第1期
秦越,等:《从符号编码看侗族鼓楼的文化渊源及当代价值》,《贵州民族研究》2022年第6期
8.传统文化
肖升阳:《多彩贵州——浅谈地域性矿物质色彩的质地与表现》,《美术观察》2022年第9期
谭光辉:《人类文化差异的形成与文化共同体的构建途径》,《思想战线》2022年第2期
沈乾芳:《明清时期史志家谱中关于云贵女土司群体叙事差异及原因探析》,《贵州民族研究》2022年第6期
李然:《土司文化遗产的复合性、多元价值及其实现路径》,《贵州民族研究》2022年第5期
王明贵:《土司府衙庄园建筑的历史记忆文化融合与符号型塑——黔川彝族土司府第建筑及其重构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22年第5期
李飞:《“童恩正带”:羁縻·土司制度与山地中国》,《贵州民族研究》2022年第2期
唐俊、徐祖祥:《空间表征与象征秩序:桂西南壮族乡村治理中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重塑》,《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周国泉:《瑶族民俗文化的图像转译与释读》,《美术观察》2022年第9期
9.交往交流交融
关凯(问)、王铭铭(答):《“中间圈”、云南与文明互鉴的民族学》,《思想战线》2022年第2期
高永久、杨龙文:《边境牧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与路径——基于内蒙古A旗的田野调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
刘诗谣、刘小珉、吴睢:《族际互惠视角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逻辑与功能——基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田野调查》,《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
张晨:《圩文化空间的复合建构与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22年第4期
罗意:《牧区汉族的在地化——基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尔泰山草原的多点民族志调查》,《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
丁慧倩:《从明清时期回族族谱修撰看回汉文化交融》,《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
10.生计
王振涛、龙先琼:《传统生计方式的文化生态适应研究——以黔西北百纳彝族“漆粮并作”的生计方式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22年第2期
谭萌:《民族走廊上乡村集市的民族谱系及其生成逻辑——以庆阳坝集市为中心的考察》,《广西民族研究》2022年第1期
汪黎、宁华宗:《生计与文化互构:民族传统文化再生的实践逻辑——基于恩施傩戏传承人生命史的讨论》,《广西民族研究》2022年第1期
11.服饰
金晓伟:《蓝印花布图案的视觉语言研究》,《美术观察》2022年第8期
胡瑞波,等:《从艺术人类学角度来谈方南苗族亮布工艺中的智慧嬗变》,《贵州民族研究》2022年第6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苗族服饰共享的集体记忆与中华文化符号研究”(21BMZ093)的阶段性成果]
黄金东、杨燕飞:《<皇清职贡图〉中的广西壮族形象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图像表征:《皇清职贡图》研究”(21BMZ089)],《广西民族研究》2022年第2期
丛毅敏、宁俊:《黔东南苗族服饰蝴蝶纹样造型与文化意蕴研究》,《美术观察》2022年第2期
李亚洁、鲁晓隆:《黑龙江流域四小民族服饰的形象设计》,《美术观察》2022年第2期
史伟争:《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图案的当代“再设计”》,《美术观察》2022年第1期

二、历史研究
王伟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意义》,《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
王文光、胡明、马宜果:《中华民族历史观与“四个共同”研究论纲》,《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
刘鸿武、敖缦云:《中华多民族统一国家和合共生的历史文化密码》,《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王震中、姚圣良:《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构成要素》,《民族研究》2022年第3期
王秀臣:《六艺之变与中国古典学术的生成》,《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4期
南帆:《论雅俗之辩》,《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10期
李荣山:《文明比较与文化自觉:迈向和而不同的比较历史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9期
杨博:《战国秦汉简帛所见的文献校理与典籍文明》,《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9期
方铁:《汉晋时期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城镇与商业贸易》,《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
王震中:《夷夏互化融合说》,《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
刘喆、李梅田:《五代社会变革下的丧葬礼俗研究》,《文物》2022年第5期
曹家齐:《宋代的交通形势与制度》,《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7期
姜锡东:《宋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7期
李宇舟:《大理国时期乌蛮聚落的城镇化》,《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
舒瑜:《从“贞元会盟”看唐朝的盟约与“法”》,《民族研究》2022年第4期
李新烽:《郑和远航非洲与中非文明互鉴》,《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5期
刘亚刚:《明末清初骨董商的形象——以吴其贞<书画记>为中心》,《中国书法》2022年第6期
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历史研究》2022年第3期
宋培军:《清末民初土司的国体地位因革:从四川土司到云南土司》,《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杨江林:《晚清滇西边地的王骥崇拜与国家整合》,《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
唐静姝:《略说清乾隆朝的南玉匠》,《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年第5期
田利军:《民国川西北民族地区土司制度的存废问题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吴晓亮、曹宇:《民国初年云南验契中的不动产管控问题》,《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
陈丽萍:《陈嘉庚若干历史照片考释》,《文物天地》2022年第8期
魏明孔、王荣霞:《城市史的新写法——<兰州通史>读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2年第1期

三、文物研究和科学保护
1.文物研究
(1)文物法规
李袁婕:《文物保护法立法四十年》,《故宫博物院院院刊》2022年第11期
(2)文物安全
岳志勇:《“十四五”时期文物安全形势、问题与对策》,《中国文化遗产》2022年第3期
胡安雄,等:《文物建筑火灾风险及防控对策研究》,《中国文化遗产》2022年第1期
(3)文物综述
赵岑瑒:《上海博物馆馆藏文物概况》,《文物天地》2022年第12期
于冰:《文旅融合背景下中外文物开发形势综述》,《中国文化遗产》2022年第1期
练春海:《器物文化研究的前沿视野与多学科观察——2022制器尚象学术论坛综述》,《美术观察》2022年第8期
(4)乐器
高西省:《二里头青铜乐器、舞具组合助祭初探——从镶嵌绿松石龙纹铜牌与铜铃组合谈起》,《文物》2022年第9期
孙海宁:《论西周甬钟的年代、形制及编列》,《考古学报》2022年第3期
杨娟,等:《四川博物院藏战国铜编钟饰金工艺的科学分析》,《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年第6期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八号坑出土石磬》,《四川文物》2022年第4期
赵凌烟:《两周至秦汉时期铜铎的考古学观察》,《考古与文物》2022年第1期
杨勇:《云贵高原出土汉代铜钟研究》,《考古》2022年第9期
郁永彬、陈坤龙,等:《湖北宜昌万福垴遗址出土西周编钟的科学分析及相关问题》,《文物》2022年第11期
(5)服饰
郭建波,等:《三星堆遗址二号坑出土部分青铜器表面附着丝绸残留物的发现与研究》,《四川文物》2022年第1期
马强:《论新识的一种西周纺织工具--打纬刀》,《考古与文物》2022年第5期
胡云岗,等:《基于点云数据的秦始皇兵马俑头面部特征提取与统计分析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年第1期
张玲、彭浩:《湖北江陵凤凰山M168出土西汉“明衣裳”》,《文物》2022年第6期
杨金泉,等:《明代丝织品中的蓝与绿——以孔子博物馆所藏传世明代服饰为例》,《文物天地》2022年第11期
阿迪力·阿布力孜:《从出土文物看新疆古代妇女的帔巾》,《文物天地》2022年第9期
焦阳:《新疆地区出土覆面研究》,《考古与文物》2022年第5期
多吉平措:《华冠丽服与堆金叠玉——布达拉宫藏珍宝服饰及其相关问题初探》,《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年第10期
(6)青铜器
陈坤龙、杨帆,等:《陕西神木市石峁遗址出土铜器的科学分析及相关问题》,《考古》2022年第7期
王鹏:《论南西伯利亚及周边地区青铜时代早期的“月形器”》,《考古》2022年第3期
李楠,等:《西周时期一例疑似刖刑的病例》,《人类学学报》第5期
李新伟:《三星堆铜顶尊屈身鸟足人像和中美地区柔术者形象》,《四川文物》2022年第6期
谢振斌,等:《三星堆一号青铜神树的三维数字建模与静力学分析》,《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年第4期
曹斌:《西周青铜器纹饰的抽象化和序列化》,《文物》2022年第6期
巴哲:《西周青铜器奔牛纹年代与性质探讨》,《四川文物》2022年第5期
张礼艳:《东北师范大学文物陈列室藏西周铜甗》,《文物》2022年第7期
白云翔:《汉代中韩交流的最新实物例证——韩国庆山阳地里汉镜及相关问题》,《文物》2022年第1期
徐龙国:《王莽时期铸钱研究》,《考古》2022年第12期
林永昌、罗胜强,等:《楚地南缘战国铜器的技术与传统》,《南方文物》2022年第5期
韩茗:《东汉连弧纹镜相关问题研究》,《考古与文物》2022年第4期[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三国两晋南北朝出土铜器的整理与研究”(19CKG010)阶段性成果]
田小娟,等:《虎年话虎威——铜器上的虎》,《文物天地》2022年第2期
多丽梅:《见证中俄交往的俄皇宫典藏中国文物》,《文物天地》2022年第2期[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课题“俄国皇宫典藏中国瓷器”(18BG143)系列成果之一]
(7)佛教造像
安康:《从文物遗存看古代萨珊佛教艺术的影响》,《文物天地》2022年第6期
王静娴、常青:《试论佛顶髻珠的来源与发展》,《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年第第10期
王文波:《南诏时期“善业泥”初探》,《四川文物》2022年第5期
董华锋、朱寒冰、卢素文:《新发现的唐代益州八大菩萨经幢及其与吐蕃造像的比较研究》,《考古与文物》2022年第4期
孙涛:《明代丽江土司造像对永宣宫廷造像艺术的继承与融合---以白塔寺藏明代“丽江土司造”藏文款铜镀金无量寿佛像为例》,《文物天地》2022年第9期
马云华:《清宫旧藏佛衣考》,《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年第5期
咸阳师范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西咸新区空港新城杨家墓地窑址(Y2)出土佛像》,《文物》2022年第6期
(8)骨、玉器
徐琳:《良渚闪石玉料及其产源地问题探讨》,《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年第10期
罗涵、徐琳,等:《故宫博物院藏良渚风格玉器的材质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年第10期
乔万宁:《尊神重孝,敬事鬼神——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商代妇好墓出土玉人像考述》,《南方文物》2022年第3期
张登毅、李延祥:《安阳殷墟出土绿松石矿源初探》,《文物》2022年第5期
杜金鹏:《殷商玉戈名实考》,《文物》2022年第7期
鲁昊、柴珺,等:《基于几何形态学方法对三星堆一、二号器物坑“牙璋”的再认识》,《南方文物》2022年第1期
王方:《古蜀玉器玉料分析及矿源产地调查情况综述》,《四川文物》2022年第1期
梁冠男:《虎虎生威--虎年话玉虎》,《文物天地》2022年第2期
殷志强:《魏晋南北朝玉器的鉴定》,《文物天地》2022年第1期
张林杰:《如意流变考》,《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年第8期
(9)金银器
刘源:《商末至西周早期赐贝研究——兼论册命制度的历史渊源》,《历史研究》2022年第5期
先怡衡、曹昆,等:《陕西淳化县枣树沟脑遗址出土金器成分与工艺分析》,《考古与文物》2022年第1期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祭祀区五号坑出土金面具》,《四川文物》2022年第2期
姚智辉,等:《从宝丰小店唐墓出土两件金银器看唐代金工工艺》,《文物》2022年第8期
李历松、吴楚韵:《大唐宝藏——法门寺地宫文物精粹赏析》,《文物天地》2022年第10期
张雪雁,等:《故宫博物院藏一件景泰款掐丝珐琅器的科学分析》,《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年第6期
乔万宁:《浅谈明代玉带板的等级制度》,《文物天地》2022年第5期
刘田、刘思然,等:《白银文物主微量元素测试的数据质量与分析条件研究》,《南方文物》2022年第5期
(10)陶瓷器
宗立成、王娜娜:《早期中国彩陶设计文化研究》,《中国陶瓷》2022年第7期
邵毓:《传统陶瓷元素的符号表证及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国陶瓷》2022年第5期
王恩元:《古代陶器生产用混合黏土薄片鉴定》,《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年第5期
刘静,等:《原始社会陶礼器的造物设计——以海岱地区陶鬶为例》,《中国陶瓷》2022年第10期
古霄飞:《古陶瓷中虎的形象》,《文物天地》2022年第2期
王立夫、周侠:《从氏族融合到农业的象征——马家窑文化彩陶中三种主要纹饰的演变及其意旨蠡测》,《中国陶瓷》2022年第10期
王小蔓:《中国陶瓷绘画发展综述》,《中国陶瓷》2022年第3期
王立夫、周侠:《中国史前着色陶器上的用色及观念》,《中国陶瓷》2022年第2期
于保田:《“非常识表象”中的合理性——汉俑札记》,《美术研究》2022年第6期
郑漫丽:《浅议四川地区出土的汉代文字瓦当》,《四川文物》2022年第4期
陈徐玮:《汉长安城瓦当研究》,《考古学报》2022年第1期
冯冕:《早期青白瓷的工艺演进及其原因——以景德镇窑为中心探讨青白瓷起源问题》,《考古与文物》2022年第5期
陈宁、曹一凡:《外来文化对唐代巩义窑陶瓷制作的影响》,《中国陶瓷》2022年第5期
侯佳钰,等:《唐代长沙窑乳浊绿釉呈色特征及机理分析》,《中国陶瓷》2022年第9期
荆海燕:《20世纪50年代陕西唐墓出土陶俑彩绘颜料的初步研究》,《中国陶瓷》2022年第3期
宗若菲,等:《早期白瓷的界定与起源问题综述》,《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年第5期
陈锐:《长沙窑模印贴花工艺及其渊源研究》,《中国陶瓷》2022年第9期
刘未:《中亚及东欧地区出土宋元陶瓷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年第6期
张蔓、陈永刚:《千年瑰宝见证中国智慧——江西抚州宋代彩绘立人持罗盘陶俑》,《南方文物》2022年第3期
房衍钰、詹嘉:《金代红绿彩的女真民俗文化初探》,《中国陶瓷》2022年第8期
马骁骅:《宋金时期河津窑与磁州窑瓷器的对比研究》,《中国陶瓷》2022年第8期
文国勋:《宋代“斗瓶”研究》,《中国陶瓷》2022年第4期
张亚林,等:《技艺并重:宋代陶瓷执壶的造型设计研究》,《中国陶瓷》2022年第9期
陈殿、陈立:《青花瓷山形纹饰画法分期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年第10期
欧阳中华:《关于元代卵白釉珍珠粒装饰高足杯相关问题的探讨》,《中国陶瓷》2022年第7期
丁航、张高丽,等:《元代青花瓷纹饰中的文化融合因素分析》,《南方文物》2022年第5期
萧波:《陶瓷设计的传统与时代性——以元青花为例》,《中国陶瓷》2022年第12期
国玲:《缠枝菊花纹在陶瓷装饰上的应用》,《中国陶瓷》2022年第9期
辛婷,等:《斗彩陶瓷技艺及其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国陶瓷》2022年第2期
丁家慧,等:《禄丰博物馆藏三件明代瓷质火葬罐》,《文物》2022年第3期
高义夫:《明代釉陶俑研究——以上海博物馆“仪象万千——明代彩色釉陶俑特展”为例》,《文物天地》2022年第7期
魏峻:《16-17世纪的瓷器贸易全球化:以沉船资料为中心》,《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年第2期
杨君谊,等:《明洪武官营瓷业生产未实行移烧的原因探析》,《中国陶瓷》2022年第5期
朱明生,等:《明末清初青花瓷人物纹饰图像考——以景德镇窑青花瓷人物纹饰为对象》,《中国陶瓷》2022年第10期
郑君洁:《论清康熙五彩山水瓷画中的文人意趣》,《中国陶瓷》2022年第6期
潘师敏,等:《茶文化交流背景下清代输日紫砂壶的艺术内涵》,《中国陶瓷》2022年第12期
郑建华:《浙江古代青瓷综述》,《文物天地》2022年第11期
王文欣:《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藏瓷初探》,《文物天地》2022年第8期
方雨晨:《18世纪中国与欧洲人物瓷雕的交融与变异》,《中国陶瓷》2022年第4期
邹婧、康梦嘉:《乾隆年间宫廷造作中的外来影响---以珐琅为例》,《中国陶瓷》2022年第4期
黄蝉媛:《新疆出土瓷器初步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年第12期
陈墨缘:《高丽青瓷技艺及其艺术价值探析》,《美术观察》2022年第7期
(11)印玺砚
杨慧婷:《“门浅”滑石印及相关问题管窥》,《考古》2022年第11期
孙慰祖:《论封泥本体研究的拓展》,《中国书法》2022年第8期
陈根远:《秦封泥的价值与意义》,《中国书法》2022年第8期
孙品屏:《战国印与秦汉玺——从封泥看“玺、印”自名的演变》,《中国书法》2022年第8期
华慈祥:《行走的砚学——访砚心得摘录》,《文物天地》2022年第7期
焦大明:《赏砚之道:石、工、铭——以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为例》,《文物天地》2022年第7期
(12)绘画书法
郭士光、孟殊芳:《西方古典绘画与现代艺术的空间构建阐释》,《美术观察》2022年第9期
熊倚加:《“第一届中国古书画鉴定与鉴藏学术研讨会”纪要》,《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年第2期
薛龙春:《书画鉴定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美术观察》2022年第7期
黄隽、李越欣:《艺术品市场的学术研究脉络与发展》,《美术研究》2020年第3期
杨晓能:《美国收藏中国文物和古代书画重镇: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美术观察》2022年第10期
杨晓能:《美国收藏中国文物和古代书画重镇: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美术观察》2022年第9期
徐新立、赵晶(采访)、秦建平(整理):《戴泽:我的师父徐悲鸿》,《美术研究》2020年第3期
刘连杰:《写气图貌:中国传统绘画的写真观念》,《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
胡明哲:《克孜尔尕哈壁画摹写日记》,《美术观察》2022年第2期
梁瑞、张可扬:《浅析明代内蒙古地区传统壁画——以庆缘寺壁画为中心》,《美术观察》2022年第9期
晋宏逵:《敦煌壁画中的宫廷建筑元素举例》,《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年第11期
葛承雍:《新出中古墓葬壁画中的下层胡人艺术形象》,《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年第8期
刘喆、李梅田:《内蒙古清水河塔尔梁五代墓葬壁画释读》,《美术研究》2022年第1期
王加华:《中国古代耕织图的图文关系与意义表达》,《民族艺术》2022年第4期
周晓健:《八大山人的孤独精神》,《文物天地》2022年第1期
温中良:《宋元茶画的意趣之变——以赵原<陆羽烹茶图>为例》,《美术观察》2022年第12期
黄璜:《大理国乌贤图像及其相关文本再论——基于海内外所藏图像、文本的新整理》,《考古与文物》2022年第1期
贺笑一、秦琼:《日本东方文化学院的中国美术研究》,《美术观察》2022年第7期
彭向前:《西夏文献所见黄帝形象研究》,《民族研究》2022年第1期[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团队项目《“夏译汉籍”汇纂通考及数据库建设》(20VJXT009)、国家民委民族研究基地项目《中华民族历史观研究报告》(2021-GMG-034)阶段性成果]
霍巍:《梁元帝<职贡图>与“西戎”诸国》,《民族研究》2022年第4期
王汉:《五世纪中叶中国人物绘画之变》,《美术研究》2022年第1期
李文静:《浅析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牛》,《美术观察》2022年第7期
李啸非:《书中图:明代版画史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意义》,《美术观察》2022年第12期
吴明娣、常乃青:《明代北京艺术市场的样貌与繁荣》,《美术》2022年第4期
王洪斌:《18世纪至19世纪美国绘画作品中印第安人形象建构》,《美术》2022年第3期
朱萌、曹超蝉:《从明清绘画看江南巡视中的甲仗形制》,《美术观察》2022年第8期
柳扬(著)、吴瑶瑶(译):《框中美人——清代绘画中的女性形象》,《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年第11期
陈思:《明清绘画中女性形象新变与内涵研究》,《美术研究》2022年第6期
苍铭:《清代南方民族风俗画中“牛耕图”解析》,《美术观察》2022年第6期
张淑娴:《清宫玻璃画技艺的传输:欧洲-广州-宫廷》,《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年第11期
夏更起:《清代画珐琅的产地和不同时期的工艺特点》,《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年第1期
王思璐:《故宫藏〈黄山图册〉的鉴定与研究》,《美术观察》2022年第1期
张建宇:《鲁宾本<拉萨图>所见乾隆初期拉萨历史图景》,《美术研究》2022年第6期
李荣有:《“河图”“洛书”与中国艺术实证传统》,《民族艺术》2022年第2期
傅慧敏:《感召和气,以致丰穰:<踏歌图>新探》,《美术观察》2022年第10期
李超、刘康琳:《刘海粟“南洋时期”艺术文献研究》,《美术》2022年第1期
薛永年:《文本、图像与伪好物——鉴画与写史的关系散议》,《美术观察》2022年第7期
王传播:《梵像东来:印度密教图像志在汉藏地区的传播与实践》,《美术观察》2022年第9期
王中旭:《唐宋佛画转型》,《美术研究》2022年第3期
李军:《从“东方”意象到东方之“子”——达·芬奇与“东方”问题再研究(上)》,《美术研究》2022年第5期
李军:《从“东方”意象到东方之“子”——达·芬奇与“东方”问题再研究(下)》,《美术研究》2022年第6期
凌承纬:《抗战时期大后方版画运动的理论建设》,《美术》2022年第12期
袁宙飞:《年画民俗旨趣的流变与新媒介的融合》,《美术》2022年第6期
刘成纪:《殷商刻辞与中国艺术观念的本源》,《中国书法》2022年第10期
胡抗美:《礼器·风格——书法史之于<散氏盘铭>的接受与再造》,《中国书法》2022年第10期
乔宇、张瀚卿:《元末隐士书法的书史地位及其影响》,《中国书法》2022年第6期
苏士澍、陈昀:《中国摩崖石刻资源统计与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美术观察》2022年第9期
厉吉志、裴春芳:《论榆林红石峡摩崖刻石书法艺术特征》,《中国书法》2022年第6期
严家森:《从大盂鼎、毛公鼎铭文看西周政治制度》,《中国书法》2022年第10期
(13)古建筑
王雨晨,等:《云南通海涌金寺古柏阁》,《文物》2022年第1期
吴寄斯:《晋城地区庙宇中的金代舞亭》,《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年第6期
穆杰:《两宋界画中的建筑形制特征》,《美术》2022年第2期
于越:《晋东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类型分析——以大阳古镇为例》,《美术观察》2022年第5期
李强:《特殊的展览---古建筑的文化解读与赏析——以山西古建为例》,《文物天地》2022年第11期
张建锋:《西汉时期中国拱券技术的产生和来源研究》,《南方文物》2022年第4期
(14)碑刻
刘卫东、刘语寒:《北京房山云居寺的石经书法》,《中国书法》2022年第5期
仲威:《从“大唐气象——上海图书馆藏唐碑善本展”看碑帖收藏的文化与传统》,《中国书法》2022年第1期
张莉,等:《<中国书法>房山云居寺,石经山刻石考察记》[张莉:《寻碑问道》;范国新:《房山石经瞻仰》;胡鹏:《云居寺静琬刻经》;苏奕林:《荆岫献琛  班输呈巧---观云居寺四唐塔铭文书法》;熊潇雨:《千年的回眸》;常宏德:《石经堂(雷音洞)石柱考察》;孙海兴:《用镜头记录历史---云居寺刻石拍摄记》;刘佳宇,等:《用最美期刊的标准展现刻石书法之美》],《中国书法》2022年第5期
完麻加、吉毛措:《<御制重修大隆善护国寺碑记>与明代汉藏佛教文化交流研究》,《民族研究》2022年第3期
淡雅:《试论南朝墓志与买地券的结合现象》,《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年第9期
李静:《金代“祖昭”款碑刻艺术探源》,《美术研究》2022年第4期                                                                                                                                                                                                                                                              
杨爱国:《中国考古百年视野下的汉代画像石研究》(特约专稿),《南方文物》2022年第2期
顾大志:《试论汉代石阙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南方文物》2022年第2期
黄林燕、梅盛:《江西武宁县玉清宫古碑小考》,《南方文物》2022年第3期
(15)革命文物
薛峰,等:《笔谈:〈革命文物红色基因解读与传承〉》(包括薛峰:《中共一大纪念馆:用伟大建党精神与时代对话》;顾军:《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的相关探讨---谈鄂豫皖大别山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程圩,等:《传承弘扬延安精神  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苏春生:《革命文物保护的“江西模式”:聚力大保护、大传承》),《中国文化遗产》2022年第1期
张江、段亚鹏,等:《民国时期中西合璧式建筑——贺龙指挥部旧址浅析》,《南方文物》2022年第5期
史洁,等:《利用革命文物开展红色研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山东沂蒙山区红色研学模式设计》,《中国文化遗产》2022年第1期
温葵珍、谢绮:《试论江西省红色标语的保护与利用——以吉安市为例》,《南方文物》2022年第5期
谢依阳:《文化赋值:从往昔之地到文化恒产——论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的文化想象与历史作用》,《美术研究》2022年第1期
2.科学保护研究
陈杰:《上海博物馆文物修复和复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文物天地》2022年第12期
郑文杰,等:《中国缙云甲龙化石修复》,《文物天地》2022年第6期(2021全国优秀文物藏品修复项目)
王丹阳,等:《古代彩塑和壁画中植物纤维种类鉴别》,《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年第4期
马越、单嘉玖:《故宫养心殿藏“寿”字贴落保护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年第2期
雷凯鑫,等:《板结皮质文物回软保护新方法的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年第3期
张国庆,等:《养心殿镇物宝匣中木条的种属鉴定与历史考察》,《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年第4期
邵鸿飞:《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藏独木舟科技分析与保护》,《文物天地》2022年第3期
刘恺:《木质包镶工艺在清宫制作中的应用》,《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年第4期
李玲,等:《随州叶家山墓地出土珍贵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文物天地》2022年第6期(2021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
鲁海子:《江口明末战场遗址部分出水金银器保护修复与工艺研究》,《文物天地》2022年第6期(2021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
党小娟:《扬州隋炀帝萧皇后墓出土冠饰保护修复》,《文物天地》2022年第6期(2021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
王荣、陈刚:《中国出土玉器病害与修复保护综论》,《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年第5期
张力程,等:《艺术陈列中青花瓷器修复的上色处理》,《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年第2期
崔筝,等:《传世纺织品文物除尘方法研究——以湖蓝色缎绣凤纹大卧单为例》,《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年第2期
彭镁漫,等:《闪光灯对博物馆内染色丝织品的影响》,《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年第2期
徐军平:《山东沂南河阳社区出土清代袍服保护修复》,《文物天地》2022年第6期(2021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
王允丽、王春蕾:《清代纺织品中明黄色色彩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年第5期
魏乐:《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研究红花染纺织品褪色分子机理》,《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年第1期
王毅婧,等:《真丝文物霉变菌株的分离、鉴定及防霉药剂筛选》,《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年第1期
程廉:《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藏纸质和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文物天地》2022年第6期(2021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
黄献源,等:《油渍对手工纸的耐久性影响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年第1期
吴春勇:《武威市博物馆藏大藏经(藏文版)保护修复》,《文物天地》2022年第6期(2021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
时倩:《故宫博物院藏乾隆御笔挂屏所用藏经纸工艺性能探析》,《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年第7期
徐文娟,等:《西藏博物馆藏普度明太祖长卷的调查和科学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年第3期
田朋,等:《古书画保护修复中的二次脱色现象及预防》,《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年第1期
叶勇明:《古田会议纪念馆藏1929年7月27日红四军政治部编印的<浪花>创刊号(第一期)保护修复》,《文物天地》2022年第6期(2021全国优秀文物藏品修复项目)
黄希,等:《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车马坑出土车马器保护修复》,《文物天地》2022年第6期(2021全国优秀文物藏品修复项目)
李敬源,等:《故宫博物院铜壶滴漏和自鸣钟文物搬迁与修复》,《文物天地》2022年第6期(2021全国优秀文物藏品修复项目)
钟博超,等:《汉代木胎鎏金银青铜瓶制作工艺探讨》,《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年第2期
叶琳,等:《永川博物馆藏贴金铜塔的保护修复》,《四川文物》2022年第3期
王克青,等:《一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铜雕塑锈蚀产物的分析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年第5期
成小林,等:《几种罕见的黄铜钱币锈蚀产物的识别与形成原因探析》,《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年第4期
高宇:《激光清洗对不同类型出土青铜文物锈蚀产物的影响》,《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年第5期
苏荣誉:《射线成像技术与商周青铜器铸接》,《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年第6期
杨欢,等:《中国古代青铜器凝固过程的数值模拟及其相关工艺问题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年第6期
马清林,等:《馆藏文物保护修复的新特点:强化科技分析与价值保全》,《中国文化遗产》2022年第3期
武发思,等:《生物技术在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年第1期
黄河,等:《关于建立国内馆藏文物防震应急管理体系的探讨》,《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年第5期
刘大玮:《一种用于纺织品保护领域的便携式绕网设备》,《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年第5期
侯妙乐,等:《基于光谱增强指数与LeNet-5的古书画褪色文字提取与识别》,《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年第5期
鸟越俊行:《文物X-CT系统在日本的引进和使用》(英文),《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年第6期
马里奥·米凯利:《西方青铜和石质雕塑的射线照相检测:研究史、方法论和数据解释》(英文),《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年第6期
杜静楠,等:《显微CT技术用于隋唐礼冠腐蚀饰件的结构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年第6期
宋薇,等:《X射线显微CT成像技术在金属文物制作工艺研究与腐蚀状态评估中的应用》,《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年第6期
张珮琛:《X-CT结合AR技术在出土青铜文物修复中的应用》,《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年第6期
王星艺,等:《文物CT图像伪影校正方法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年第6期
万俐:《青铜文物研究中CT成像的几个作用》,《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年第6期

资料来源:详见刊载论文的期刊
辑录:吴华
分享到: